本文目录
- 三国杀刘备技能介绍
- 三国杀SP刘备详细资料
- 三国杀中刘备形象的那种衣服叫什么
一、三国杀刘备技能介绍
一、技能详解
1、身份场技能
【刘备技能-仁德】三国杀刘备的主动技能,在出牌阶段,你可以将任意张手牌交过其它角色,然后若你于此阶段内给出第二张“仁德”牌时,你回复1点体力。
【刘备技能-激将】三国杀刘备的主动技能,且为主公技,当你需要使用活打出【杀】时,你可以令其它蜀势力角色选择是否打出1张【杀】(视为由你使用或打出)。
2、竞技场技能
【刘备技能-仁望】三国杀刘备竞技场被动技能,当对手于其出牌阶段内对你使用【杀】或通常锦囊牌时,若你不是此阶段第一次成为上述牌的目标,则你可以弃置1张牌。
二、刘备怎么用
【武将特点】能够将手牌分配给队友,并以此回复自己的体力,做主公时可以保证输出能力。
【关键卡牌】忠臣、忠臣、反贼
【身份适性】诸葛连弩、桃
【身份推荐】三国杀刘备建议做主公,在做主公的时候不仅仅能够恢复自己的体力,还能保证输出;
【打法详解】:
1.发动仁德给队友需要的牌,并且让自己回复体力;
2.队友状态不好时要将关键的防御牌仁德给它,避免进入单挑局面。
3.当主公时可以用激将保证输出能力。
三、台词分析
仁德:惟贤惟德,仁服于人/以德服人
激将:蜀将何在?!/尔等敢应战否??
阵亡:难道这就是桃园吗??
四、为什么是单挑王
刘备本质上单挑无限接近4血白,比4血白强是能破空城和火攻,卡+1马回血,跟一些有单挑能力的武将相比,无疑是弱将。内奸流传甚广的毒瘤控场理论,喜欢控场到主内反。其他主不展开讨论了,这点毒瘤控场理论的弊端尤其在刘备主身上更加明显。主内反的局,反贼残存的将先不考虑,内奸的选将基本上都是后期能力强,而且还有一定单挑能力的吧。所以内奸的心里当然是想尽快打死反贼跟刘备这个单挑弱将进单挑。而刘备主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进单挑,自己大概率要输,自然会给牌拉拢保护反贼。反贼虽然获胜条件是可以直接跳过内奸杀死主,但残局可能也没有能力带走主公,再加上内奸的骚扰就更难,跟主公合作把内奸和谐掉进单挑,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同理,相反的情况内奸弱势反贼强势,刘备也是能够充当调和剂,到最后是谁都惹不起,只能两败俱伤让刘备满状态坐山观虎斗。到最后单挑,一个5血满状态的刘备主公,面对一个状态不佳的反贼或者内奸,是不是相当于单挑王。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喜欢来抬杠了,不控主内反难道控到主忠内?只能说被理论毒害太深,已经思维定势内奸控场一定要到三人局才行,所以他们眼里不是主忠内就是主反内。当然,也会有内奸无奈的三人局,这时就是三方博弈的膀胱局,拿什么撕票仇内来道德绑架也是毫无意义的。内奸主动控场进的三人局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三人局停留的轮次肯定不能长,不然就别急着动手,膀胱局就不是内奸能掌控了。
单挑神将界刘备,顺风局每回合稳定一杀,均势局找准机会一个酒杀占上风,逆风局每回合稳定一桃。比关羽稳定,比曹植少负面效果,比荀攸少让对面回血。集夏侯渊,曹植,华佗为一体的单挑神将,还有大杀器闪电。血虐步练师,可以说非常的强。
二、三国杀SP刘备详细资料
SP刘备扩展:☆SP势力:蜀国体力:四勾玉称号:汉昭烈帝插画:FOOL头技能:N/A编号:☆SP007战功:N/A武将小传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卡牌配文 N/A武将技昭...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卡牌配文昭烈——摸牌阶段摸牌时,你可以少摸一张,指定你攻击范围内的一名角色亮出牌堆顶上3张牌,将其中的非基本牌和【桃】置于弃牌堆,该角色进行二选一:你对其造成X点伤害,然后他获得这些基本牌;或他依次弃置X张牌,然后你获得这些基本牌。(X为其中非基本牌的数量)誓仇——主公技,限定技,回合开始时,你可指定一名蜀国角色并交给其两张牌。本盘游戏中,每当你受到伤害时,改为该角色替你受到等量的伤害,然后摸等量的牌,直至该角色第一次进入濒死状态。武将台词 [Q]“昭烈”造成的伤害,是依次结算还是一次性伤害? [A]是一次性造成的伤害,例如夏侯_的“刚烈”只能判定一次。 [Q]“昭烈”亮出的牌是判定牌么? [A]不是。 [Q]发动“昭烈”时,若目标角色选择随伤害导致死亡,“昭烈”判定剩余的基本牌如何处理? [A]直接置于弃牌堆。 [Q]当曹植在场上时,“昭烈”展示出的基本片中若有梅花花色,能否发动“落英”获得之? [A]不可获得,“昭烈”亮出的牌不属于任何角色,曹植只能获得属于其他角色的,因弃牌或判定进入弃牌堆的牌。 [Q]当“昭烈”以邓艾为目标时,邓艾选择弃牌,“屯田”如何结算? [A]当邓艾选择弃牌时,由于是集资弃掉X张牌,其每弃掉一张牌则进行一次“屯田”技能判定。 [Q]当“昭烈”进行结算时,若目标角色选择弃牌,但是不足判定数量怎么办? [A]若目标角色弃牌数不能达到规定数量,则必须选择受到伤害而不能选择弃牌。 [Q]若对陆逊使用“昭烈”,陆逊选择弃牌,此时能否发动“连营”? [A]可以。且若选择“依次弃置X张牌”,在满足弃牌数量之前,“连营”必须强制发动,张春华的“伤逝”也如此处理。例如:1手牌1装备的陆逊被“昭烈”指定为目标,亮出3张锦囊,X=3,陆逊选择“依次弃置3张牌”,则如果第一张弃置手牌,则必须发动“连营”摸取一张牌,之后若第二张弃置手牌,则可以选择是否发动“连营”,若否,则执行第三张弃牌时必须弃置装备。 [Q]昭烈”是否可以对自己使用? [A]不可以,只能对攻击范围内的其他角色使用。 [Q]若“昭烈”亮出3张[桃]以外的基本牌,如何结算? [A]此时X=0,该角色可以选择你对其造成0点伤害,然后他获得这些基本牌,或他依次弃置0张牌,然后你获得这些基本牌。 [Q]若刘备与庞统“誓仇”,庞统发动“涅盘”,“誓仇”是否解除? [A]解除是的,庞统“涅盘”前已处于濒死状态,“誓仇”立即解除。 [Q]当“誓仇”目标第一次进入濒死状态,被救回,是否还要摸取这次伤害的等量的牌? [A]不摸取,该角色进入濒死状态时,“誓仇”技能效果立即消失,因此不再摸取与伤害等量的牌。 [Q]对本盘游戏中已经进入过濒死状态的蜀势力角色发动“誓仇”,如何解除? [A]“誓仇”仅会检定技能生效后的第一次濒死状态,之前的濒死效应,因没有技能效果的存在,所以并不会被回忆到。“誓仇”依然在发动后,该蜀势力角色第一次进入濒死时被解除。 [Q]小乔对已经与蜀势力角色“誓仇”的SP刘备发动“天香”造成伤害,如何结算? [A]首先明确“誓仇”与“天香”都是在角色受到伤害时发动获取牌的时机则都是在角色受到伤害后的后续事件中进行。“誓仇”角色替刘备承受“天香”伤害,“天香”获取造贱已损失体力的值的牌的效果只对受到伤害的该蜀势力角色有效,之后由于“誓仇”的效果再获取与该次伤害等量的牌。徐盛“破军”以及蔡文姬“悲歌”亦如此,具体可参看桌游志14-16期“龙脉/龙鳞·新标杀流程详解/标准用语”。 [Q]当一名角色装备[寒冰剑]对已经发动“誓仇”的刘备出[杀]造成伤害时,该角色发动[寒冰剑]技能效果,如何结算? [A][杀]的目标依旧是刘备,因此将弃掉齐备的两张牌防止伤害。“誓仇”的对象只在刘备受到伤害时替代其随等量伤害,而并非替代其成为新的目标。包括[雌雄双股剑]、[麒麟弓]、[古锭刀]等武器效果,以及个别在“造成伤害时”或“指定[杀]的目标后”对角色产生特别效果的开奖,如:SP赵云等,都是以刘备为目标进行的,只对目标刘备产生技能效果。 [Q]若“化身”为蜀势力角色的左慈被指定为“誓仇”的对象,当其“化身”为其他势力角色时,“誓仇”效果是否有效? [A]有效,“誓仇”鉴定的是指定时是否剑法,在之后的效果结算中,即使左慈“化身”为非蜀势力角色时,“誓仇”依然照常结算。 [Q]当魏延对距离1以内的刘备造成伤害,“誓仇”转移伤害给另一名与魏延距离1以上的蜀势力角色时,是否触发“狂骨”? [A]不发动。反之,若齐备与魏延距离1以上,而“誓仇”的目标角色与魏延距离为1以内,魏延对刘备造成伤害,则触发“狂骨” [Q]当法正被“昭烈”指定,选择受伤并获得基本牌时,“恩怨”是否可以令刘备摸牌?若法正被“誓仇”指定,受到伤害摸牌时,“恩怨”是否会令刘备失去体力或交给你手牌?
[A]均不会。“昭烈”展示的牌不属于齐备,所以法正并非是获得了“其他角色”(刘备)2张或更多的牌,反而“恩怨”由于对你造成伤害的是刘备,会令其选择失去体力或交给你手牌。而“誓仇”的伤害来源仍为“对刘备造成伤害的角色”,法正被“誓仇”时,“恩怨”影响的是对刘备造成伤害的角色,而非刘备本人。 [Q]当刘备发动“誓仇”指定蜀势力角色A之后杀死蔡文姬被“断肠”,“誓仇”疚是否中止? [A]不中止。“誓仇”的持续效应不因失去技能而结束解除时间点仅为A第一次进入濒死状态。 [Q]当声上存在袁术时,“伪帝”与“誓仇”如何处理? [A]“伪帝”视同于另一个限定技“誓仇”,在不同发动顺序及目标的情况下,视以下情况处理:例1:刘备对蜀势力角色A发动“誓仇”,袁术亦对A发动“誓仇”,之后在本盘游戏机中,每天当刘备、袁术受到伤害时,均改为A受到等量的伤害,然后摸与该伤害选题的牌。直至A第一次进入濒死时,两个“誓仇”效应同时解除。例2:刘备对蜀势力角色A发动“誓仇”,之后A第一次濒死时“誓仇”效应解除,袁术在其后亦对A发动“誓仇”,该效应依然有效,直至A再次濒死时,袁术的“誓仇”疚解除。顺序反之亦然。例3:刘备对蜀势力角色A发动“誓仇”,袁术在其后对刘备发动“誓仇”,之后在本盘游戏中,每当刘备受到伤害时,改为A受到选题的伤害,然后摸与该伤害等量的牌;每当袁术受到伤害时,首先改为刘备受到选题的伤害,而刘备受到伤害时,仍然改为A受到等量的伤害,然后摸与该伤害选题的牌。直到A第一次濒死时,刘备的“誓仇”效应解除。之后每当袁术受到伤害时,改为刘备受到等量的伤害,然后摸与该伤害等量的牌,直到刘备第一次濒死时,袁术的“誓仇”效应解除。发动顺序反之替换对应名称即可。
三、三国杀中刘备形象的那种衣服叫什么
是汉服这个大系统的深衣类,刘备的应该是直裾深衣,直裾深衣一直是4000年来中国汉族男士的正式礼服,这跟西方西服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深衣考”这本书。更有兴趣的话欢迎光临百度汉服吧哦。
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读音】深衣 shēn yī深衣图片(1)
【释义】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长衣中的袍服、禅衣和襜褕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长衣。所以在介绍袍服、禅衣和襜褕之前,有必要了解深衣的有关形制。关于深衣的形制,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当首推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一般说来,前者发其大凡,后者则作进一步推演。据二者的研究,深衣的形制大致是: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腰围全长七尺二寸,下摆(缝齐)周长为一丈四尺四寸。自腰至下摆为裳的部分,前后各用布六幅,共为十二幅。每幅宽为半幅布,在腰部和上衣连处用布四幅,两旁左右又各缀布两幅,谓之袵.袵上宽四寸,下宽一尺八寸。裳在腰带以下的约四尺五寸,下距地约四寸。衣裳各有缘边,称之为纯,衣裳的缘边均宽一寸半,领的缘边则为二寸。可见深衣是一种既臃肿又费料的长衣①。据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图14)进行的模拟剪裁,发现制作一件曲裾的深衣要用帛32米(以幅宽0。5米计),比直裾长衣多用料40%②。所以深衣逐渐被袍服、禅衣和襜褕所取代。
特点
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深衣图片(2)
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
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中原习俗为右衽。祛:袖口袂:袖子裳:裙子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汉代窄袖绕襟深衣
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宋司马光《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笻竹著深衣。”严复《救亡决论》:“戴、阮、秦、王,直闯许郑;深衣几幅,明堂两个。”
发展历程
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流行于先秦。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