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作品分析 背景
- 动画片《幻想曲2000》中都有哪些曲目
-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详细介绍
一、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作品分析 背景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
莫扎特3岁弹琴,5岁作曲,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为钢琴而作
的《G大调小步舞曲》,D小调,K626,是他的最后作品(作于1791年)这部作品系受匿名资助人的委托,而作(F.冯.瓦尔泽格伯爵),当时他
想冒充这部作品的作者。这部作品莫扎特并没有完成,成为了他自己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
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对妻子说:“我想为自
己写一首安魂曲。”不料很快应验,瓦尔茨格伯爵来请他
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你知道,创作对我来说至少不比休息更累,况且我也不能无事可作。我预料有些事情将在我身上应验。钟声响了,我只能用标点符号向你表示…”。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
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d小调选自莫扎特的三首幻想曲之二,这首《幻想曲》从结构、和弦、织体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本曲由于它的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以及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及其解决来刻画出情感的撞击,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曲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上表现出两种情绪:即悲伤、忧郁和乐观、明朗的情绪,音乐对比强烈。
二、动画片《幻想曲2000》中都有哪些曲目
1.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5)(命运)
《幻想曲2000》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本段落只是一个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跟当初1940年的《幻想曲》第一段巴赫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2.雷斯庇基: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
《幻想曲2000》第二段则是雷斯庇基的“罗马之松”,此段的主角则是一群鲸鱼,这群鲸鱼在大海中遨游,整体呈现出的画面十分优美,最后鲸鱼们甚至飞上青天,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
3.格什温: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蓝色狂想曲”则完全不同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本段落用到的是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落大胆的用色及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尤其那位曼哈顿乐师穿着冰刀的狂舞节奏,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4.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 2,Allegro,Opus 102)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坚毅的锡兵》,讲述独腿的玩具锡兵和玩意芭蕾舞蹈家的爱情故事,结果稍有改动,迪斯尼的风格自然是邪不胜正、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段落的人物迪斯尼则是采用电脑动画制作,再配合传统手绘的背景。
5.圣桑: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
“动物狂欢节”则是描述一群动作一致的红鹤,却因为其中一只红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红鹤步调大乱,这只红鹤玩起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
6.杜卡:《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魔法师的学徒”则是《幻想曲1940》保留的段落,本片由迪斯尼招牌明星米奇主演,片中米奇偷懒乱施法术,睡着后甚至梦到自己指挥海浪、星辰,没想到惊醒后才发现淹没大水,结果搞的一团糟。
7.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Circumstance)
“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回迪斯尼让唐老鸭来扮演诺亚,当暴风雨来临前夕赶着一大堆动物登上方舟,后来更与汹涌的大洪水搏斗,最后风平浪静,所有动物都登上方舟甲板,共同迎向光明的未来。
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幻想曲2000》最后一个段落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片中无论是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或是火鸟翻飞燃烧整片天空,呈现的光影变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为《幻想曲2000》画下绚烂的休止符。
三、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详细介绍
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BWV903
在巴赫时代,使用"幻想曲"一词,是指想象的自由飞翔,在这样的一首作品里,作曲家将幻想曲与赋格曲结合在一起,在最自由的形式和最严格的形式之间,激起戏剧性的对比.最初,幻想曲是和管风琴与羽管键琴这两种在音乐史上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即兴演奏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巴赫的幻想曲,能使我们获得到一些巴罗克时期有关即兴演奏风格的感受,巴赫在世时,就曾以他所特有的即兴风格使所有的听众感到惊奇,这种风格中含有奇异,突然的情绪变化,意味深长的抒情,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真正已罗克式的创造.巴赫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师,对探索键盘上的所有技巧很有兴趣.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仅仅把它们当作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作于1720年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是同类体裁中最优秀的一首,它建立在一连串由音阶和小琶音组成的辉煌的,气势宏伟的音流上,音流与庄重缓慢的密集和弦,对位织体交替出现,乐曲所表现的自由即兴性与悲壮的朗诵语调,充分表现了巴赫管风琴音乐对古钢琴音乐的影响.它由情绪迥异的幻想曲和赋格曲两部分组成,但又以同样的调性和半音音阶统一起来.幻想曲属于即兴性质的乐曲,比前奏曲更加自由,在此曲中,其份量超过了第二部分的赋格曲,预示了音乐会演奏用的戏剧性幻想曲这种新的钢琴体裁的出现.在创新精神上和在内容深刻上,他甚至可以与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相比.我们知道,在巴罗克时期,无论是和声中还是旋律中的半音进行,都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幻想曲的一开始就以大量的半音进行,形成了充满戏剧性的气氛:
仅从谱面的外观,我们就可以想见这首幻想曲的即兴风格以及演奏它所需要的精湛技巧:快速的音阶,琶音和颤音奔腾而来,在键盘上自由地左右运动;倾泻而出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产生幻觉,仿佛演奏者是在幻想的驱动下自由地弹奏.接下来,音乐以上例为基础生成出各式各样的变体,高涨的情绪一直保持.幻想曲的第二段落则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段上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但仍然保持着戏剧性的音调,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回旋周转,在幻想曲的尾声中,音乐流露出无限的悲凉.两个段落对比形象的并置,不仅加强了幻想曲的戏剧性,并且使它的篇幅扩大到巴赫之前所没有的高度.在巴赫时代,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这样热情奔放,气宇轩昂,规模宏大,音响丰富,极富戏剧性的音乐是罕见的.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正如音乐评论家维克曼所主张的"美感应缓慢感知,像曙光预示黎明的到来;情感应像露珠一样掉落,而不能像大海一样倾注.这里不需要天马行空的飞行,而需要智神星的移动."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怎么可能理解巴赫的音乐呢而事实上,巴赫音乐中炽热的情感,"受难式"的悲剧性音调,正表达了他对黑暗时代的抗争.与情绪强烈的幻想曲相比,赋格曲部分则严格,简练,克制.但从音高材料来讲,它们仍密切相连,赋格曲悠长,优美如歌的主题的开始乐句,也是几乎以半音进行为基础的.整个赋格部分充满沉思冥想的情绪.
巴赫赋格曲的主题往往短小精练,而这个主题是分外的长,它必然导致整体结构的扩大,而结构的庞大也是与长大的幻想曲部分相适应的.赋格结束以后,全曲出现了富于表情的朗诵调乐节,好像是幻想曲的回声,将整个乐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