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变奏曲的双主题
-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人物介绍
- 狂想曲、协奏曲、小夜曲、梦幻曲等有何特点
- 为什么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一、变奏曲的双主题
(复变奏曲)
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也就是双主题变奏曲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结构:
第一种,先出现两个主题,然后依次出现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第二种,先出现第一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然后出现第二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
现以后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例。
这首幻想曲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两个俄罗斯民间主题,渲染成一幅民间风俗生活的图画,是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奠基作品。
第一主题出现在短短的引子以后,是俄罗斯民间的一首婚礼歌曲,原来的歌词是:“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一片绿色的小花园后,飞起一群天鹅。……”这个主题的曲调淳朴优美,由弦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后面紧跟着三个变奏,用支声复调来衬托原来的旋律。所谓支声复调,就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第二主题采用俄罗斯民间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这是一种两拍子的、欢快的舞曲。
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也广泛运用了支声复调的手法。格林卡在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之间,找到了音调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第二主题的变奏中,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一主题开始的旋律。
在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以后,又继续变奏第一主题,最后又是第二主题的继续变奏。末段速度转快,全曲在生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人物介绍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
中文名: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外文名: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
国籍:俄罗斯
民族:俄罗斯
出生地: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
出生日期:1804年
逝世日期:1857年
职业:作曲家
毕业院校: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
主要成就: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穷歌手》、《格鲁吉亚之歌》、《悲怆三重奏》、《降E大调六重奏》
人物经历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出生于一个庄园主家庭,童年时就对民间乐曲发生兴趣,从农奴乐师学习小提琴、钢琴,经常是农奴乐队音乐会的座上客,而且参加演奏小提琴、长笛等。1818~1822年,在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学习期间受教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丘赫尔别凯,有进步思想的学者老师,如法学家库尼岑、历史学家阿尔谢尼耶夫、心理学家兼美术家加利奇,这些都是当时反对农奴制的著名人士,因此对少年格林卡的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格林卡的公民意识和热爱自由的思想日益成熟,圣彼得堡学业结束后不久,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起义失败,格林卡也由于与“叛乱者”有交往而被传讯。在圣彼得堡学习期间,那里的艺术氛围熏陶着青年格林卡,从而使其音乐天赋得到发挥。他经常涉足剧院,欣赏莫扎特、罗西尼和法国音乐学院教授凯鲁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剧,跟贝姆学小提琴,向爱尔兰钢琴家菲尔德学钢琴。而德国钢琴家作曲家迈耶尔则是格林卡乐理学习的主要老师。
1824年
格林卡任职交通委员会办公厅,这个公职他并不经心,却尽力搞音乐创作,并创作了不少室内乐作品、钢琴曲、乐队用曲。他早年优秀的浪漫曲《穷歌手》和《格鲁吉亚之歌》最能表明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已脱颖而出了。
1830~1834年
格林卡先后游学意大利、奥地利、德国,了解了欧洲各大城市的音乐生活,结识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唐尼采蒂,因此这期间他的作品如室内乐《悲怆三重奏》、《降E大调六重奏》、浪漫曲《威尼斯之夜》、《胜利者》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感受,同时对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萌生了写歌剧的想法,虽然意大利歌剧中旋律因素多彩多姿,令人赞叹,但格林卡内心却是“我真心地不能做一个意大利人,因为我心系祖国,因此我萌生了要写俄罗斯风格的歌剧的想法。”1834年春,格林卡回国后立即着手他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的创作。这部歌剧充分体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巳树立的现实主义和人民性的创作原则,而且作曲家在诠释历史主题时又遵循将其体现为人民悲剧的原则,从而使俄罗斯人民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苏萨宁的形象中得到感人的全面表现。值得指出的是苏萨宁这个人民英雄形象是受到著名十二党诗人雷列耶夫的《冗思》的影响而创作的。更有意思的是此剧于1836年首演于圣彼得堡大剧院时剧名是《为沙皇献身》。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尼古拉一世对新歌剧十分关注而钦定的。
《伊凡·苏萨宁》首演成功,成了俄罗斯艺术生活的大事,普希金、果戈里、茹科夫斯基、奥多耶夫斯基等知名作家纷纷致以热烈祝贺。然而,格林卡乐曲中的人民性遭到贵族观众的非议,认为该剧的音乐是“乡巴佬音乐”,所幸的是脚本作者、宫廷诗人罗森所写的唱词道白不乏传统的尊君色彩,从而最终获得官方的认可。
格林卡第一部歌剧的成功为俄罗斯音乐艺术开启了崭新的经典时代,不仅在俄罗斯获得应有的评价,外国评论家也给予很高评价,法国的一位评论家写道:“这不仅仅是部歌剧,而是一部民族史诗。”格林卡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从1837年构思至184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大剧院,断断续续写作的六年中他还创作了不少高质量的乐曲,有据普希金的诗篇《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我们的玫瑰在哪儿》、《静夜和风》谱写的浪漫曲,还有悲歌《彷徨》、声乐组曲《告别圣彼得堡》等。
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使格林卡在精神和生活上陷入困境。第一件事是1837年皇帝为了奖励格林卡的创作而任命他为宫廷合唱团的乐长,岂料尼古拉一世的“皇恩”成了作曲家的沉重负担,因为这个差使置格林卡于奴仆似的宫廷官员地位,这岂能忍受;另一件事是与1835年结婚的妻子伊万诺娃打离婚官司。这是一桩错误的婚姻,伊万诺娃没有文化,心胸狭隘,与丈夫的音乐兴趣格格不入,本来就使格林卡深感失望,现在又雪上加霜,上流社会中庸俗无耻的搬弄是非导致格林卡再也无法将这个不愉快的婚姻维持下去。两件事情使格林卡异常沮丧,他远离亲朋,埋身于演艺圈中,嫉恨、谎言蜚语和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幸,使他深陷孤独而难以自拔。蛰居了两年后,格林卡先后在法国和西班牙游学,记录下民间歌手和吉他手演奏的西班牙旋律,观察了西班牙的民间音乐,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创作了两部著名的交响序曲:《阿拉·霍塔》、《回忆马德里的夏夜》(现简称为《马德里之夜》)。四年的欧洲之行终于使俄罗斯音乐大师享誉欧陆,名闻遐迩。1847年回国后在家乡住了一段时间,翌年三月旅居波兰华沙,格林卡完成了《回忆卡斯蒂里亚》,值得指出的是,此时他创作了著名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从而实现了作曲家把俄罗民歌交响化的夙愿。
晚年
19世纪50年代正值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成熟繁荣时期,艺术中民主化进程发展时期,也是农奴制改革的前夜,这些社会因素对他的创作思想影响很大,从而萌生了创作以乌克兰民间习俗和歌颂人民英雄为主题的交响乐的计划,如50年代初,据果戈里中篇小说的构思的主题交响乐《达拉斯·布里巴》,1855年准备写一部描写民间习俗的歌剧《一女两夫》。遗憾的是两部酝酿中的巨著未能付诸实现。但其创作思想却在60年代形成的对开拓俄罗斯民族音乐有贡献的众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格林卡去世的前一年春,为了研究他深感兴趣的古老的复调音乐,建立有俄罗斯特色的对位法,他不顾体弱多病,千里迢迢来到柏林,悉心研究了意大利复调音乐大师帕莱斯特里纳、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和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等人的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的二月,他病逝柏林。
格林卡不仅是俄罗斯的乐坛巨擘,而且也是世界乐坛上不朽的音乐大师,之所以能有如此殊荣是因为他热爱人民,深刻理解人民性,尊奉人民性为自己的创作原则,格林卡认为人民性就是普希金所说的,反映人民的性格、世界观、思想方式以及他们的情感。他自己曾说:“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又说:“人民创造音乐,而我们艺术家只是改编而已。”格林卡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两部歌剧的主人公苏萨宁和鲁斯兰的英雄形象上。他最著名的三部幻想曲《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与《卡玛林斯卡亚》则是他后面那句话的体现,可以说是作曲家在民间歌曲的启迪下,谱写成的描绘民间习俗、反映其思想感情的代表作。
格林卡的创作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全部主要的音乐体裁:歌剧、戏剧音乐、交响乐、钢琴曲、浪漫曲、室内乐。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俄罗斯古典歌剧,他的歌剧对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是他首先以歌剧形式创作交响乐,而且完全摒弃歌剧中带道白的“混合”原则,这种大胆的创新可以说是对当时俄罗斯所有歌剧的一个挑战。总之,格林卡的创作大力推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后继的乐坛巨子,甚至可以说20世纪苏联各民族的音乐流派也在格林卡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影响下成长壮大。
人物评价
格林卡是第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他的歌剧,为俄罗斯的歌剧发展铺设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性题材,以《为沙皇献身》为代表;另一条是神话、传奇题材,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为代表。在器乐创作领域,还开创了标题性和民歌变奏性质的管弦乐道路。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气息。而他的艺术歌曲,是建立在城市小调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对日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影响极大。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作品评价
格林卡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
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主要作品
格林卡《伊凡·苏萨宁》序曲
作品简介:歌剧《伊凡·苏萨宁》作于1836年。剧情描述17世纪俄罗斯举国奋起抗击波兰侵略者,并把波兰军队围困在莫斯科,正当胜利在望时,另一支波兰军队突然出现在农民苏萨宁的村庄,胁迫苏萨宁带领他们抄近路赶赴莫斯科解围。苏萨宁把敌人引进荒无人迹的森林,自己与陷入绝境的波兰人同归于尽的故事。《伊凡·苏萨宁》序曲概括地体现了歌剧的中心内容,曲中所有主题都取材于歌剧音乐。用奏鸣曲式写成。乐曲从庄严而响亮的引子开始,象征着俄罗斯祖国的形象,紧接着双簧管奏出一支悲哀的旋律,诉说着俄罗斯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引子过后,急速的第一主题描写了战乱中俄罗斯人民的惶恐和不安,突然闯入的插句,用波兰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代表波兰侵略者的形象。随后音乐进入明朗而宁静的第二主题,仿佛是苏萨宁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忆。音乐进入发展部后比较紧凑,用复调作曲技法揭示出紧张的矛盾冲突,并展示了苏萨宁死前大义凛然的场面。之后进入胜利和最后凯旋的欢呼,全曲在威严而宏伟的乐声中结束。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作品简介:《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作于1848年。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乐曲开始在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奏出,然后是主题的三次变奏,随着合唱的进入,旋律的呈示和交织,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生动画面。在一小段连接句后,急速、活跃而热烈的第二主题的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已经完成,喜宴正式开始。第二主题运用装饰变奏、衬腔、音调的引伸发展和配器等作曲技法,使气氛越来越喧闹、幽默、热烈,当情绪达到最高潮时,整个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断两次从远处传来。全曲在乐队猛然的一击后结束。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作品简介: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于1842年。选自叙事诗体的神话故事,剧情描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武士鲁斯兰和基辅大公罗斯的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游吟诗人预言新婚夫妇将有劫难,但忠实的爱情会使他们逢凶化吉,苦尽甘来。果然,婚宴结束后,在闪电雷鸣声中新娘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契尔诺莫尔劫走。基辅大公要求武士们把公主找回来,并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找到的人为妻。鲁斯兰在出发寻访公主的旅程中,得到一个睿智老者的帮助,打听到柳德米拉的下落并得到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他逃过女巫的算计,从死里复活一次,最后用宝剑破了魔法师的妖法,把公主救了出来并与公主美满完婚。《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采用歌剧中的对比性主题发展而成,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欢乐、喜庆的情绪和英勇、果敢的精神。普莱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以其清晰而流畅的线条、精彩的诠释,让听众在格林卡这首欢跃、惶恐、斗争、喜气洋溢的音乐声中领悟到作曲家的真正涵义。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其他作品
歌剧:《为沙皇献身》(即《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阿拉贡霍塔》、《卡玛林斯卡娅》、《马德里之夜》、《幻想圆舞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
三、狂想曲、协奏曲、小夜曲、梦幻曲等有何特点
【狂想曲】
(Rhapsodie)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协奏曲】
(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小夜曲】
(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梦幻曲】(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四、为什么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1804年6月1日诞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幼年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从庄园的乐队中熟悉了许多俄罗斯民间音乐和外国作曲家的作品。13岁时到彼得堡一所学校读书,课余不断从事音乐研究,学钢琴,学唱歌,研究音乐理论,并尝试创作。毕业后,在铁路局工作,同时仍积极参加业余音乐活动。他与普希金等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活动,大大地促进了他的创作发展。为了发展俄罗斯音乐和研究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音乐,曾先后出国游历达四五次之多。他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和美声唱法,于1836年写成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就是根据俄罗斯的题材,用俄罗斯的音乐写出的民族风格歌剧。该剧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国捐躯的史实,受到广大群众称赞。与此同时,他又着手写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两部不同题材的歌剧,开辟了俄罗斯歌剧的发展道路。他深受本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俄罗斯民族乐派。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人民英雄的性格,以及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有句伟大的格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是把它编一下而已。”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也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除两部歌剧外,还有一首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风格的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一首幻想圆舞曲,两首西班牙序曲,几十首钢琴曲和80余首抒情独唱曲等。格林卡于1857年2月3日病逝于柏林。他是伟大的作曲家,他和俄罗斯人民有着亲密的感情。由于他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伟大的奠基者,因而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