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父母查看孩子的手机是正确的行为吗
- 父亲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影响
- 小孩偷用父母手机里的钱给游戏充值2万元是否构成盗窃罪
- 孩子喜欢打游戏并且充钱,作为家长该怎么教育
一、父母查看孩子的手机是正确的行为吗
1、父母查看孩子的手机不是正确的行为。
2、《末成年人保护条例》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3、私权是一种完全的权益主张,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监护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共6条几乎全部规定了父母及其监护人的“义务”,而没有一条是规定其“权利”的。其中第12条还规定了责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因此,父母不能拿自己的“义务”去限制和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4、父母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的隐私,实际是早已把其正当的监护变成不正当甚而非法的监视了。即便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讲,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有其自己的做事和思维空间,才是保护孩子做人尊严,并呵护和培养其健康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关键所在。
5、能否查看手机短信等问题应该由家长和孩子“协商”解决。
二、父亲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影响
父亲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游戏,家长沉迷于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父亲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这会让孩子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
如果父母沉迷于游戏的话,那么孩子是会受到父母很大的影响的。父母在玩游戏,孩子可能就会经常在旁边看。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会喜欢上打游戏。如果让孩子一直接触游戏的话,最终可能就会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
二、这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看到父母整天在玩手机或者在打游戏,孩子们学习的意识就会变得越来越薄弱。试问,有哪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打游戏还有心思写作业的?所以,时间久了之后孩子会觉得学习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种观念很难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整个学习生涯。
另外,孩子如果跟父母一样沉迷于打游戏的话是会影响他们长身体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孩子们需要多参加一些运动,这样就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让孩子长得更高。如果孩子整天在家里打游戏的话,在身高方面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1、会引导孩子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导师,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陌生与好奇,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也是对这个世界发现与探索,家长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影响孩子的行为。我们常说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爸爸在孩子面前玩游戏,被孩子看到了,孩子出于好奇会对爸爸的这一行为进行学习。但是孩子还没有到可以玩游戏的年龄,这就导致了孩子在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家长在陪孩子时如果玩手机,孩子就会对手机发生兴趣,进而有样学样,枯燥的现实世界和有趣的游戏世界根本是不能相比的,孩子的自控能力是非常差的,做什么事情如果没家长们正确的引导,向来都是随心所欲,所以孩子一旦进入丰富多彩的游戏世界会沉迷在精彩的游戏中就很难在走出来。而长时间玩手机不但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不良影响,近视、闪光、远视对一个孩子来说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从而产生不可逆的危害,还可能因为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不动,影响身体骨骼的发育。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玩游戏。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体现在身体上,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只顾玩游戏,孩子就会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了,在爸爸妈妈眼中,自己都没有游戏重要。孩子为了情绪,就会想去宣泄自己心里的不愉快,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不再和家长们沟通,渐渐的代沟越来越深,当家长再想去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已经不可能了。这时事情的发展就已经超出的了父母的能力范畴了。
有心理专家表示,孩子多和父亲一起玩耍,会极大的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很懂事听话。也会大大增加孩子在独立自主的时候的勇气。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内向,冷傲、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三、小孩偷用父母手机里的钱给游戏充值2万元是否构成盗窃罪
小孩偷用父母手机里的钱给游戏充值2万元,当一些网友看到该消息时,感觉到这样的事情似乎已经不足为奇。但也有一些好奇的网友会产生疑问,如果是自家孩子,偷钱给游戏充值,这种情况是否会构成盗窃罪?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解说。第1种是未满16岁的,第2种已经满16岁,但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不用构成盗窃罪。
1、未满16岁。一般来说小孩如果未满16岁,本身就属于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在此期间是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使偷偷转了家长手机的2万元也不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2、16岁以上的。这种情况孩子一般都属于高中生或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但这种情况也不用构成盗窃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也会从轻处罚,或者以教导为主。因此根据以上2点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年满16都不会构成盗窃罪。
孩子用偷用的钱充值,能追回来吗?
其实这种情况也分几种情况。一般来说孩子将家里的钱用于游戏充值能不能要回来,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充值金额来进行判定。比如家中孩子较小,并且充值的金额并不是很大,这种情况下是不能退回的。除此之外,我国民法典当中也有相关的法律条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根据相关法律来说,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充值金额来进行判定。
四、孩子喜欢打游戏并且充钱,作为家长该怎么教育
前几天看到有家长发朋友圈,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不好好学习玩手机,给手机游戏充值了2000多元,怎么办啊?
家长懊恼非常,下面的留言也是各有说辞:
A说:你联系客服百反应情况看能不能退款,不行的话投诉那家游戏。
B说:小孩玩手机是怎么充值的,他知道你的支付密码啦?难不成你还录入了孩子的指纹?
C说:我孩子也是自己不知道怎么下载了一堆游戏,不知道开通了什么游戏自动从我微信上扣钱。气死我了。
D说:还是好好管好自己的孩子吧,这多麻烦啊,以后最好是注意点。
那么碰到这种情况到底怎么做呢?
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说明情况,孩子拿自己手机玩游戏,出现大额的游戏充值,退回充值的钱同时封掉游戏账号,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是不满8岁的孩子,他的行为是无效的。
家长和游戏公司协商无果,那么起诉时,就要收集证据。首先,对游戏进行截屏,将孩子玩游戏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如何登陆,使用了哪个账号,怎么玩的,怎么充值游戏,游戏充值的清单流水等。然后需要到公证处,将这些操作公证下来。
还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作为监护人,不能有效管理孩子的支付行为的,也应承担一部分损失,法院有可能判令退还部分款项而非全款。具体的情况需要咨询当地的法律机构。
不论上面哪种解决方法,都费时费力,爸爸妈妈们都不会想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来说说如何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这个手机的时代里,想要孩子不碰手机游戏,客观上很难做到。父母需要接受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实
其次,游戏对于孩子的发育有一定的好处。玩游戏需要开动孩子的大脑,锻炼灵活,提升反应能力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而且游戏不仅需要专注还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速运转、不断变化的现状。
我们小时候或现在都或多或少玩过游戏,或者与小伙伴一起玩过游戏机,游戏也带来了很多快乐。
孩子自己下载游戏和充值,爸妈担心孩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沉迷游戏。那么要怎么做呢?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表率。如果爸妈自己一直玩手机如何要求孩子呢?
最好是放下手机带孩子一起运动,一起读书都是非常好的表率。如果父母都不玩手机手机陪伴孩子,孩子又如何自己去玩手机呢?
培养更多的兴趣,让孩子喜欢户外活动,结交更多朋友。
例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舞蹈,绘画等等。
我就认识一位爸爸,他教自己的儿子下象棋,孩子增加了兴趣外,还培养了一个小棋友。
爸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很好的影响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可以带孩子一起参与,将他的注意力和视线从手机游戏上转移。
玩游戏之前立下规矩,孩子和爸妈一起执行,相互监督。最好说明如果破坏了规则有什么样的处罚。也可以适当设立奖励,鼓励孩子守约讲信用。
关于规则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例子来灵活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开始玩的时候需要计时,明确结束的具体时间。例如,到了8点20就不能玩游戏了。明确到分钟的具体时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爸妈到时间要收回手机时,可能会碰到孩子讨价还价。
有的孩子会说,“哎呀,再玩一会吧。”“这关我还没有过呢,等一下再结束。”
这时父母亲要谢绝孩子进行"讨价还价",父母不需要太严厉,温和但是一定要坚定立场。可以说“你如果继续玩,我们就按照之前约定的,超过游戏时间的惩罚处理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按照规定执行。
做到以上的三点,相信会很好的约束孩子玩游戏,也能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