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犯罪的案例
- 一部分人提倡禁止游戏,你怎么看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犯罪的案例
【玉林市博白县公安局龙潭派出所青少年盗窃案案例】2009年10月10日早上6时许,广西玉林博白县公安局龙潭派出所接到辖区内群众报警,称其美好超市被人翻墙入内盗走部分现金及香烟等物品,具体损失不详。
接警后,民警经过走访了解到,约半小时前有人看见3名可疑少年提了一只纤维袋子从报案人家门口的巷道出去了,而且目击者还认识其中一名少年李某15岁的儿子李某某。根据现场的情况,民警断定该案应系未成年人作案。
就在民警正在进一步调查时,又有群众反映3名少年并没有向镇外方向逃离,而是提着那只袋子龙中大路往龙潭中学走了。根据线索,由失主带路,民警在龙潭中学内将3名少年抓获。
经查,3名少年(张某十六岁、李某某十五岁、吴某十六岁)都是龙潭中学的在校生,于几天前离家并逃学外出上网,他们在浪花网吧花光身上所有的钱之后还想弄点钱继续上网。于是,其中有一名少年(李某)想到盗窃美好超市,便提议前去看看。
3人到超市后发现,超市大门紧锁没有人。于是,3人便合谋翻墙进入超市实施盗窃。谁知超市里居然没有多少现金,于是他们便“就地取材”,用小卖部里的纤维袋子将香烟、火腿肠、方便面、饮料等盛了半袋子后仓皇逃离现场。由于在街口被人发现,三人便快速地往学校的路回去,没想到却被民警和失主逮了个正着。
【玉林市博白县亚山派出所青少年抢劫案案例】2009年1月20日下午5点左右,王东和李强从网吧出来,身上仅有的20块钱只够他们吃顿晚饭了,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呢?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铤而走险,找个有钱的同学,抢点钱。
当天晚上8点左右,李东和王强埋伏在学校附近的一条小路上,外出的同学陆陆续续回学校了,突然隔壁班陈刚引起了他俩的注意,听说陈刚家挺有钱的,开学的时候还是还是他爸爸开小车把他送到学校的,他俩决定就找陈刚下手,王东从地捡起一块砖,和李强一起悄悄地从陈刚后面跟了上去,随后两人互相使了一下眼色,李强冲上去一手搂住陈刚的脖子,一手捂住他的嘴巴。
陈刚想反抗,王东举起手中的砖块威胁说:不要动,我们是求财的,再动我砸死你!两人把陈刚拖进了边上的树林,逼陈刚把身上的钱拿出来,陈刚不肯,李强就随手给了他一个耳光,陈刚还是不肯,王东举起手里的砖头就砸在他头上,流血了,陈刚不敢反抗了,李强上去从陈刚的上衣口袋搜出了50元现金。
这时,前面好像有人(注:系附近某电子厂员工杨某下班回家路过)经过,王东和李强拿着钱赶紧逃走了,陈刚找到同班同学胡某,把自己被人抢劫的事情告诉了他们,胡某随即拿出自己的手机报警。
民警迅速展开了调查,两个小时后,民警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把正在上网的王东和李强抓获,两人对抢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法医鉴定:陈刚头部的损伤已构成人体轻微伤。
网络游戏不仅仅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还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领域。
第一、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大量案例已经证明,上网成瘾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甚至出现个别青少年几天几夜在网吧游戏因疲劳过度而猝死的极端事件。
陶醉在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往往深陷网吧不能自拔,劳心劳神。即便他们离开网络游戏,也常会出现头晕、眼花、食欲下降等各种症状。
第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专家指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往往会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现实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在心理上则表现出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等抑郁性神经症。
这些青少年虽然能通过虚拟世界中的打拼、搏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他们无法从中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因此沉迷网络游戏的人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以致他们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总是选择逃避。
第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业。
学生上网成瘾造成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最终被迫退学的报道,这些年来屡见各种媒体。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网络游戏玩家中每天玩 3小时以下的仅占 26. 17%,玩 3至 6小时的占 28. 17%,而每天玩到 6小时以上的竟高达 45. 65%。
第四、诱发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
对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行为自控能力还较弱的青少年而言,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情节极可能成为引发他们犯罪的诱因。
在我国,2001年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占总犯罪率的 0. 6%,2002年增加到 7%,2003年达到 13%,而到 2004年已升至 21%。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学习、生活最主要的两个场所,老师和家长与青少年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因此,老师和家长应义不容辞地发挥防范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力军作用。
在防范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各种措施中,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明确限定孩子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都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过度沉迷网游
二、一部分人提倡禁止游戏,你怎么看
旅游对下一代人有多大影响?看电影对下一代人有多大影响?打篮球踢足球对下一代人有多大影响?
说实话,如果你问游戏对下一代有多大影响,单单作为兴趣,游戏和上述几个爱好没有什么不同不是么?
现在基本人手一个手机,手机上更是基本上都有游戏,闲来无事就和朋友们开个黑,游戏仿佛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就像是个兴趣爱好,也不算是毒害吧
跟一个快退休的老教授聊天,他问我们现在下课以后都干嘛,我们说打游戏。然后我们问他他大学的时候干嘛,答曰打牌打麻将。为了打麻将还跟他爸吵了一架。然后我们问他儿子大学呢,他冷笑一声,呵呵,看小说。为了这事跟他儿子又打了一架。昨天他看他儿子和他孙子两人吵架,因为他儿子看不惯他孙子打游戏……
这是一种循环,更是一种时代的推进,从打牌到小说到游戏,都被上一代否定过,它们都是一种兴趣爱好,游戏其实也就是时代推进下的兴趣产物变化,这种变化无法抵抗
手游只是导火索,父母家庭教育环境等等因素更为重要。而且人什么时候都能改变,大器晚成的人也很多,习惯惰性只是极大的增加了难度。
对游戏持抵制看法的,大多是上一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对游戏看法也就不同。对游戏产生沉迷,喵君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制力不足,而一个人的自制力与家庭、教育关系比较大。对待游戏,更多的应该是从孩子本身进行引导,培养其自制力。
手机玩多了,肯定对孩子影响不好。但你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连碰都不让孩子碰,也会出大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这属于他童年时期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新白娘子传奇》一样。至今我都没完整地看过这部人尽皆知的电视剧,因为那时我们家没电视,只有一柜子书。可每每跟大家聊起童年时,我还是会觉得缺点什么。
因此,玩手机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要规定玩的时间、玩的内容,还要看孩子的年龄。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越能激起人们的窥探欲。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玩手机也是,你越不让孩子玩,孩子越好奇究竟手机有多好玩?为啥爸爸妈妈整天舍不得丢手,却不允许我玩?同时呢,这种压制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玩,我偏要玩,想尽一切办法去玩,哪怕去偷!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比如有多少少女是因为父母的硬性禁止而投入渣男怀抱的呢?如果当时父母没逼那么狠,或许俩人还走不到一起。
孩子可以玩手机,但可不能随便玩,首先我们得规定时间,而且是跟孩子一起协商规定,比如15分钟后主动把手机还给妈妈,如果不能还,那下次就坚决不给玩。
一般不建议让孩子用手机看动画片等视频类信息,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在看视频类内容时,是在被动性地接收信息,会养成大脑的惰性,不利于智力的成长。还因为这些内容用电视也可以看,没必要离那么近去看手机,影响视力。
电子游戏尤其是那些动作游戏,能让孩子的注意力和感觉运动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增加,表明玩动作游戏可提高孩子的注意和感觉运动功能,即孩子玩得越好,脑子就越聪明。所以,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是可以给孩子玩,而且还有好处呢。但坚决不要给娃玩有关暴力色情的游戏。很多APP都有儿童模式,可以防止孩子看不该看的东西。我们大人在给孩子玩之前要设置好。
另外就是,孩子内心的觉醒力要比我们大人禁止和说服更管用。我经常用绘本来给涵涵讲为啥不能长时间玩手机和看动画片。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中,她确实真正了解了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搞清楚了这点,那孩子就会启动自身携带的自控能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个世界对小孩子来说,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用担心孩子会沉迷于电子产品。我觉得那些沉迷其中的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兴趣匮乏。就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是从孩提长大,我们都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玩耍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如何不好。反而,现在想起来,都是值得珍惜的美好回忆。
一、游戏让我们度过许多本来无聊的闲暇时光。
人生是无聊的。这句话虽然有一些片面性,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一生除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吃可口的美食,有更多的钞票,去各旅游景点等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外,玩游戏也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而且,玩游戏时是我选择快乐,而不是快乐可遇不可期。
既然我们有选择快乐的权利,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感到无聊的时候,玩会儿游戏呢?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缓解生活的压力,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二、游戏能让我们交到很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玩游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回避不了的重大课题。一味地禁止是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过分地夸大游戏的危害而看不到它的进步意义。人是群居动物,当别人都在玩游戏的时候,你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
现在的孩子没有不爱玩游戏的,只是有的人对自己比较严格,懂得最起码的克制,还没有在游戏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这样的孩子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玩游戏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开发人的智力水平,能把人的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而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还能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些好处是不能忽视,假装看不见的。
三、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适可而止,不能被游戏掌控,而要做自己的主人。
一些家长害怕游戏耽误孩子的学业,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上很多孩子因为玩游戏而不思进取,耽误了学业,耽误了大好前程,这是让人遗憾的一件事。
因此,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玩游戏的时间,真正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但是这些都是不可靠的,人容易放纵自己,
凡是能使人上瘾的东西,都有不好的一面。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管理。应该制定有关游戏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条咧,在人们玩游戏的时间上做出明确规定,每天不得超过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
游戏软件公司应该开发人脸识别登录系统,每个人玩游戏的时间严格控制,到时间自动退出游戏,当天不能玩。游戏公司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钱上,更应该负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人脸识别技术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而是下意识的找两件事去安慰自己。
1、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毕竟大部分人都不容易。
想清楚这两件事后,我就觉得淡定多了。
说说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吧,从小的时候,我妈一直跟我说的一件事就是:
大家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别人成绩好,你不反思一下?
当时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就像我一直佩服大人吃饭从来不挑食一样,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一直反思思考。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有的人在读书的时候,父母都是高知,人小学开始自读哈利波特原著,有的人父母一直在麻将馆流离,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有的人则是家长就是双教师,教育资源和教育意识拉满。
而我另外知道的第一个点嘛,就是大人买菜都是买自己喜欢的,当然不会挑食丫。
提倡禁止游戏的,说实话,在我看来都是懒政思维,即自己不会,也不想管,有一个背锅侠算一个。这部分的人,永远都不会反思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小孩,不会去思考让小孩教育什么,而是下意识的认为,大家都这么过来的,游戏肯定是错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沉迷游戏,有的人玩游戏只是开心一下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下,不一定对,仅作为供各位参考的意见,沉迷游戏的人,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更多的乐趣。而玩一下的人,则是游戏之外也有各种各样的乐趣。
游戏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就是具有沉浸性,即易于沉迷。
但是说实话,如果一个人从小被克制的体验了游戏后,反而不太容易沉迷游戏。
这次疫情的时候,我的表弟来我家玩了整整两个月,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其实游戏真的不是恶魔,而是看如何控制。
之前我表弟一直拿我手机玩游戏,王者荣耀,甚至偷偷的拿压岁钱去充值,想要玩一个阿珂。后来更是每天都抱着手机,玩个痛快。
我一看,这样不行,于是跟他约法三章:你如果真的想要玩游戏,可以,你哥我也是个游戏玩家,你要战,那就要战个痛快。
每天给我把游戏时间拉满,每天不打满12个小时的王者荣耀不准睡觉。
第三天后,我表弟实在扛不住了,说自己想去写作业了,不玩游戏了,没意思。我反过来不准,说你今天不玩满12个小时,不准写作业。
于是我表弟哭了,找我妈去告状了,被我顶回去了。
玩到第八个小时的时候,他真的腻了,悄悄摸摸写作业去了。
当然这个只是我一家的例子,没有更多的元素参考,各位看看就好。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问表弟,为什么不玩了?表弟说,第一天的时候痛痛快快的玩了12个小时后,贼爽,开心。第二天的时候继续玩,依然很爽,但是第二天玩到8小时的时候,觉得有些乏味了,《王者荣耀》玩来玩去也就那样。后面四个小时感觉相当枯燥。
第三天的时候,玩了四个小时,真的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甚至想去写作业。
然后我表弟也很奇妙的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以前的时候他偷偷摸摸用他爸的手机玩游戏的时候,一般一次玩个两小时,贼开心,睡觉前都会惦记了今天玩的几局。
我说我也不知道,以前我也和你一样,每天偷偷摸摸去网吧玩两小时游戏贼开心,但是真的让我每天都玩游戏了,我反而觉得累。
我觉得大概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吧,类似于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感觉?
虽然我觉得还没作为家长,我来聊教育这个点,有点尬,但是我带过我家几个表弟后,我觉得还是有经验的。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孩子,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
只不过以前是一种信赖,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自己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放心教,该打就打,回去后我们也会教训他的。
对于我这种90后而言,其实家长在教育环节是脱轨的,因为要赚钱养家。
所以老师为了对得起孩子,都特别严厉。
而现在嘛,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你会发现,孩子的教育,家长是重要的一环。
而有些家长嘛,天天在麻将馆,夜场醉生梦死,孩子纯粹放养,最终成绩不好怎么办呢?
全怪老师不给力,我孩子都教给你了,为什么成绩这么差?
全怪孩子不给力,一样受同一批老师教育,为什么别人拿第一名,你拿中流?
全怪游戏的祸害,我家孩子好好的,全怪游戏害了他啊
然而这部分家长从来没思考过,也从来没想过会有自己的错。毕竟他是家长,教育环节全是学校,学生,游戏,我没参与,凭什么怪我?
其实在后面一段也说的很清楚了。
真正沉迷游戏的人,都是隔绝了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游戏不仅仅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更像是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发现了没?对于他而言,游戏只不过是他小说,读书,旅游,电影,游戏,音乐,写作众多乐趣中的一点。
估计我去问他,他也会很疑惑的问我,他有这么多爱好,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没做,为什么要沉迷游戏?
假如你有众多选择的时候,你会选择沉迷游戏嘛?
很多人沉迷游戏,是因为自己接触过众多的兴趣爱好中,只有游戏是最低成本的。便宜到1块钱一小时就能够体验(我那个时候)。
而自家有放映室,有正版书籍,有蓝光DVD,这些成本都高到令人窒息。
所以部分人禁止游戏,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没办法教好孩子,也没办法提供更多兴趣爱好的选择。唯一低成本的游戏成为了最简单的背锅侠。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 3X怎么来的一样,很多人也不知道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自己参与进去的。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真的是我听过最简单也最不寒而栗的笑话了。
关于这个话题呢,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最近几年由于游戏市场的大发展更突出而已。对此,我只能表示理解,但是我是不赞同的。
游戏本身来说,其实它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恰恰相反,我觉得它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游戏本身是无害的,而导致它对人身心成长有害的应该是错误的认知。一款优秀的电子游戏,就是一个艺术载体,可以真正让一个玩家了解许多知识,甚至可以让玩家体验不同人生的媒介体,远比小说、影视更有代入感。
目前这个十分开放的社会中,那些仍然提倡禁止游戏的人,可能往往都是来自那些关爱自己孩子成长的父母们。当孩子们放学回家了,不去写作业,只想着碰手机,于是她们觉得游戏害了孩子们;当孩子们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没有及格,是她们觉得游戏影响的;当孩子们眼睛的视力出现了问题,也是她们觉得游戏导致的...凡此种种,这都是作为父母家长们认为游戏所带来的伤害。
但是,事实就是真的这样吗?我觉得未必全是。如果作为父母,能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给到自己孩子们更多的心灵沟通和理解,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得到足够多的反馈,那么他们还会“无可救药地沉迷在”那些游戏中吗?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就不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每一次我去他家的时候,都能看到我朋友父子俩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玩游戏,而且他孩子的成绩并没有不好,相反孩子还特别聪明,知道的东西也远超同龄人。
我的朋友告诉我,有时候带他的孩子一起玩LOL、吃鸡、王者这些游戏的时候,是想要和他的孩子能够处在一个频道上,有着类似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这样去做可以更好更快地增进两者的感情。而他还说,当他在玩红警、战地、魔兽之类的游戏,也会带着孩子一起,这样的话就可以给孩子游戏的时候科普一下各种知识见闻和人生感悟。比如在玩红警的时候,可以顺便告知一下孩子二战后各个国家的关系,什么美苏争霸,冷战啊;玩魔兽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像尤迪安、阿尔塞斯、萨尔等鲜活的角色为了信仰而奉献的英雄主义;玩战地的时候可以给孩子直观展现出战争的可怕,让他懂得和平是来之不易的。
我认为我朋友的这种言传身教和融入教育真的是非常的好,游戏并没有错,错的其实是教育的执行者。当然,不能说游戏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我觉得,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存在价值和道理,即存在即合理。
我们的老祖先大禹曾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道理,堵的效果永远没有疏的效果好!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抵制那些有害游戏,鼓励健康游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额……我认为就是以小部分人的事情道德绑架到大部分人身上呗。
首先,禁止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我国禁止游戏(题目肯定指的是电子游戏),那我国的人就会不能玩电子游戏了,那么越来越多的在家玩游戏的人,会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歌舞厅,酒吧,棋牌室等娱乐场所。或者更多低年纪的人偷偷抽烟喝酒啥的。因为简单接触到的娱乐方式没有了啊,那么就会转移到其他娱乐活动里去,不会以为禁止游戏全国上下就会热火朝天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了吧!至少那些反感玩游戏的人的生活该怎么娱乐还是怎么娱乐,只是把别人的快乐强行分散到其他领域里去。所以禁止游戏不可行。
其次,游戏危害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成年人不用说,该怎么活,如何活,活成啥样,不用别人操心。至于未成年人,这主要不是家长的责任吗?孩子容易受到某物诱惑,家长呢?眼睁睁看着?惯着?不引导的?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丢给国家?让国家帮你培养成材?假如有其他孩子沉迷其他项目呢?全部禁止?哪儿有想让孩子能上大学要求大学降低标准的说法!!!
所以说,提倡禁止游戏简直不可理喻!思想片面的很